“听到并不等于听清”,当我意识到这句话时,就是我开始重视听力的时候。以前总觉得不论发生什么事,都可以很幸运地躲过去,后来发现那些幸运的前提,是因为背后有家人朋友的守护。当一个人孤立无助时,才明白自己需要迅速成长,才能保护好想要守护的,而迅速成长是需要夯实的基础,那些基础是需要自己一步一步的积累。
25岁之前,我总觉得助听器是放大器,会破坏我的残余听力,更没有意识到口齿不清带来的问题有多大,所以我对助听器的要求仅是声音温和。25岁的我,对有声世界是排斥的,已经习惯了半安静的环境,对各种环境噪音不适应,助听器也就想戴就戴,或是需要纠正口齿的时候就戴一段时间。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两三年,口齿有了一些进步,残余听力并没有下降。
真的了解自己的耳朵是28岁,我在成都参与了一些听损群体的活动,懂得了分贝和强度的关系,才明白我左耳是陡降型,高频缺失(110分贝)会导致我无法听清一些音节。还学到听力图有个言语香蕉图,如果能尽量把听力损失的部分补偿进入香蕉图以内,效果可能会更好。自这些活动后,我就开始了真的意义上的康复之旅,各方面了解听和说方面的技巧。
为了康复到较好的效果,选择适合自己的助听器就很重要。在2019年5月试听了不同品牌的助听器,较终选择了瑞声达恩雅EY488,仅仅是因为它给我带来的主观感受是清晰,声音变得立体了些。刚开始戴的时候,对很多环境音不能很好的区分开,但大脑的接受能力确实是很神奇的,差不多一个月之后,我已经很好的区分和识别环境噪音了。
当你能听到更多声音的时候,你对自己的要求也会随之而提高,所以我又开始去验配店里调助听器了。好的验配师真的很重要,我去了有五六家店,较后选择了黄老师,技术和服务让我感到舒适与放松。调试后,听到的声音更细化了,又继续每天听广播和朗读课文,但时间久了,就会陷入“声音焦虑”,这个焦虑来自于我对听力分辨率和口齿的高要求,总担心自己做不好,然后会有一些挫败感。特别是简单的日常交流没有太大问题,但接听电话很吃力,黄老师就让我借助手机伴侣去聆听手机等电子设备里的声音。
今年三月对我来说,是较充实的,也充满了挑战,因为我报名参加了瑞声达线上听觉康复课程。每周的课程都是进阶式,就像在魔塔升级打怪一样,每一个难关都需要思考怎么通关,瑞声达的周老师给到了一些指点和学习方式。这些课程内容是跟工作生活都息息相关的,有安静环境和噪音环境,还附加了一些与耳朵、助听器相关的普及知识。边听边做笔记,聆听方式和理解能力才更容易,同时也考验了对声音的反应力和敏感度。虽然只是一个月的课程,但收获也是满满的,对我来说还是值得的。在此后的生活中,我也要学会对别人表达听力方面的困扰,这样别人才能知道怎么去和我们听障人士沟通。同时也要坚持并正确的佩戴助听器,这样才能锻炼耳朵,使大脑充分接受声音,减缓衰退,“用进退废”就是这个道理。
扫一扫加好友咨询